是爱心放大了乡医的能量

文章来源:健康报 作者:徐杰 点击数:8042 更新时间:2013-09-30

    1月3日晚,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里正在录制“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观众席上,许多人在不停地擦拭泪水。医疗服务中的仁术、爱心在这里处处闪烁,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每一个人。作为评委,我突然想到这些感人的事迹是不是再一次昭示:当医术和爱心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便铸就了人类的“最美”。乡村医生医术算不上怎样高明,是爱心使医术的能量放大了几十倍、几百倍……
  颁奖典礼结束后,我久久地琢磨着这个问题:爱自何来?
  于是,“最美乡村医生”的事迹又在我眼前迭现:
  王布和8岁丧父,是草原上的牧民把他养大的。他当了医生后就一直坚持“有钱没钱都给看”,虽债台高筑,仍广济博施。他的爱心源于感恩。
  钟晶在爱人调回城市后却选择留下,并且从2008年一直坚持到现在。她不忍心看到留守的老人生病没人诊疗。她的爱心源于怜悯。
  张振江为村里24名艾滋病患者诊疗十几年,说到其中一位病人去世时,这位北方壮汉竟失声痛哭。他的爱心源于敬畏。
  是人性中最质朴的元素,源源不竭地滋润着他们的爱心。我突然意识到,是雪山的晶莹、怒江的清澈、草原的浩瀚、泥土的芳香……是这些近于原生态的环境,使人性中这些最质朴的元素得以完好保存。当市场经济大潮奔腾而来时,这些最质朴的元素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在剧烈变迁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怎样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保有爱心、重塑爱心?这正是今日医改必须面对的尖锐命题。
  唤起爱心,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老话题。我们曾一次次开展医德医风教育,一次次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一次次树立先进模范典型。但当我们以严肃的态度重新审视这一次次活动的实际效果时,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迄今尚未真正破解的老话题。
  1997年印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有这样一句重要的表述:“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只是前半句,却忽略了后半句。卫生事业的“内在规律”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医疗卫生事业必须以爱心为基石。对弱者的怜爱,对幼者的疼爱,对伤者的关爱,对同行的友爱,对医学的热爱,对所有求诊者的博爱,组成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石。
  不幸的是,这种爱心在半个多世纪中受到了一次次冲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爱心在“阶级性”的冲击下被扭曲;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时代里,爱心在“趋利性”的冲击下被淡化。时代终于有幸走入了“以人为本”的文明时代。如何重塑爱心,不仅是构建医疗卫生体制要考虑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题中之意。
  宋人林稹有诗曰:“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市场经济大环境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锱铢必较的逐利意识、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以及亚当·斯密所谓“理性经济人”都是无可厚非的。重要的是,社会如何形成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能够把那些利诱屏蔽在医疗卫生服务之外,确保这片以爱心为基石的净土不被污染。
  这样的境界并非遥不可及。古有闽籍道医董奉“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今有接受“最美乡村医生”王布和免费治疗的病人为表示感激,在其诊所旁的敖包添上了一块块石头。如今,那高高耸立在内蒙古草原的敖包,正与当年的杏林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