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让大声呵斥孩子成为一种习惯

文章来源: 作者:汪永梅 点击数:7705 更新时间:2017-05-17

    在意大利锡耶钠大学医院儿科进修学习已近一月,感触最深的不是他们先进的医疗技术,而是这里的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模式。
    在病区内的游乐园地玩耍时,你听不到一丝的喧嚣和嘈杂,孩子静静地耍弄着自己心爱的玩具,父母静静地守候在一旁,一不小心弄出些许稍大点的动静,父母就会发出“嘘”的指令。在采血、穿刺时,孩子即便很害怕,也只是压低了声音嘤嘤地哭泣,因为他们的父母不断地告诉他(她):这是公众场合,任何时候都请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在孩子们因为害怕而哭泣、拒绝治疗时,他们的父母会柔声细语地在旁劝说。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这个儿科住院部到底有没有病人?
    继而浮现脑海的是我的儿科病房:每天高峰时段,人声鼎沸,热闹得犹如菜市场,孩子的哭声、叫声,父母的呵斥声、打骂声——“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吃药我就叫护士阿姨来给你打针了”、“你要不要打针的?不打信不信我揍你”、“让他、让他,不打就算,烦都烦死了”云云,声声入耳。然而效果却并不佳,孩子只会哭闹地越发厉害。以前也有朋友在我面前诉说“国外怎么怎么好”,以一个爱国者的心理,我常抨击他们,而今看来,确实在教育孩子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了。
    鲁迅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主,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曾经,我也是这样一个习惯大声呵斥孩子的妈妈。
    我有一个阳光天使般可爱的儿子,白皮肤、大眼睛、高鼻梁。他性格开朗、温和,笑容阳光温暖,我的、他的小伙伴们都习惯了叫他“小刘”。殊不知,这个开朗温和的孩子,也曾变得暴戾乖张,那是在上小学一年级后的第二个学期。
    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我在他身上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希望他“听话”,希望他的成绩出类拔萃、希望他的才艺技压群芳、希望他的口才如滔滔江河......然而,更多的时候是这样的:“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
    “这么简单的计算你怎么又算错了?”、“这个题不是昨天才给你讲过吗?怎么今天还是错,你究竟有没有听我跟你说的?”、“你是怎么回事,叫你自己的东西要放好,怎么又丢了?再下次丢了你就自己看着办吧!”、“这个字怎么又写错了?一次错两次错,怎么次次都错呀?你有没有带脑子去上课的?”、“你怎么就永远都改不了呢?”......这些我如今坐在电脑前打着打着都觉得难受的话语,却都在极度暴怒的情况下毫无顾忌地砸给了我的孩子,如无情的鞭子抽打在他幼小的心灵上,何尝不是一种虐待?久而久之,孩子“听话”了,我以为是自己的“教育方法”起作用了。
    有一天,朋友关切地跟我说:“我发现小刘变了。最近在学校,他变得好像很不开心,很暴躁。原本看到我就笑的脸上,笑容也少了,而且有时候一言不合就骂人......”我震惊于朋友的告知:这是我所熟悉的儿子吗?这是那个温和、阳光的“小刘”吗?强迫自己安静下来,慢慢回忆近期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突然细思极恐,造成他这样的那个罪魁祸首难道不是我吗?我的粗暴简单的呵斥,让他选择了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人。他将在我身上无法宣泄的情绪转移给了身边的人。
    我希望自己是孩子的天使,给孩子呈现天使般的笑容,可是,一不小心,我就成了魔鬼,正如后来儿子在日记里写的那样:“在我做错事情的时候,我的妈妈就变成了一个魔鬼,她张着血盆大口,牙齿尖尖的,就像一头发怒的狮子......”    
    “解铃还须系铃人”,意识到了这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缓和了许多,尽力压制自己想要大声呵斥他的冲动。同时,我也更多地关注“亲子教育”公众平台,甚至去听关于亲子教育的专题讲座,在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过程中,自己也同样成长。有时实在忍不住想发火时,我会告诉孩子我此时此刻的情绪反应——妈妈很生气。然后告诉他,我生气的原因是因为担心他,而不再是口无遮拦地指责。最后再告诉他我的期待或者如何做会更好。
    渐渐地,笑容又慢慢地回到了儿子的脸上,他愿意与我分享他的心事:开心的、失落的、愤怒的、委屈的。他也愿意跟我探讨他的疑惑。有一天,他很严肃地问:“妈妈,为什么法律规定小孩子都要听大人的?”猛地听到这个问题,突然觉得很好笑,可是转念一想,平时我们何尝不是这么要求孩子的。想了想,我郑重地告诉他:“没有哪条法律或规则规定小孩必须要听大人的。只是因为大人经历过的事情比你们要多得多,所以大部分时候大人希望你们听他的,这样可以减少犯错误或走弯路的可能。但是,这并不代表大人所有的做法都是正确的,他们也会犯错误。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或意见,你可以大声地说出来,如果你是对的,或是更好的,大人完全也可以听孩子的。”他很开心地点点头。
    从此,他都会就某些事情“发表”他特殊的“言论”,有时甚至让我刮目相看,原来在他小小的脑子里居然藏着如此多“千奇百怪”的想法。有些想法会让你感觉很幼稚,但那是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思想,而不再是父母的附属品,唯唯诺诺地依附大人的心思。朋友也很开心地告诉我:学校里,那个乐观开朗、温和阳光的小刘又回来了。
    我把自己的网名改成了“儿子是天使”。天使和魔鬼,是孩子和我们之间,同时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这两种情感就像在天平的两端,时而平衡,时而倾斜。我们一味地唠叨和大声训斥,孩子对妈妈的魔鬼情感就会与日俱增,随之而出现了叛逆、愤怒、烦躁,亦或是自卑、沉默。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曾经跟我一样走入过误区的爸爸妈妈们,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放下那一只举行的手,摈弃大声呵斥孩子的习惯,面对我们的孩子,弯下腰,和他们保持一个水平度,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播下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他们收获一种良好的性格。不要让
孩子成为一个“打骂”的受害者,成为下一个“打骂”的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