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团队之名|致敬每一个并肩向前的衢医人

文章来源:宣传统战部 作者: 点击数:95 更新时间:2025-08-19

何谓医者仁心?是并肩突围的勇气,是攻坚克难的锐气,更是接力守护的温情。值此8·19中国医师节,我们走近这群以团队之名,照亮健康之路的衢医人。

创新尖兵 破浪前行

慢阻肺呼吸困难“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


依托浙江省“小而强”临床创新培育计划,由学科带头人陈成水教授、临床负责人金旭如主任领衔,以构建慢阻肺全程管理体系为目标,深度融合呼吸介入、AI诊疗、呼吸康复三大领域,组建跨学科攻坚团队。

创建四省边际咳喘管理中心,打造慢阻肺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流程,构建专病数据平台,引入数字吸入疗法,实现患者居家治疗数据实时传输反馈,模式吸引省内外10余家医院参访。研发“AI+CT肺功能诊断模型”,进入临床应用转化阶段,未来有望助力基层早筛早诊。推广多项基层适宜技术,为基层培养200多名肺功能、呼吸康复技术人员,获评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牵头国家慢阻肺基层健康管理衢州试点项目,“衢州模式”在全国慢阻肺防治大会推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团队


由知名眼底病专家张宗端教授领衔,整合眼科中心、眼底外科、内分泌代谢病科等多学科专家,配备专职科研人员,形成从基因测序到AI辅助诊断的全链条研究体系,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糖尿病相关眼病的诊疗服务。

同时依托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平台,聘请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名誉主委瞿佳教授及美国Bascom Palmer眼科研究所等11位国际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多中心合作机制实现前沿技术临床转化周期缩短30%,显著提升诊疗效率。

科研引擎 克难攻坚

内窥镜器械与技术开发科研团队


紧密围绕内镜诊疗为中心目标,以内窥镜的医工交叉(光学、材料、工程)应用基础研究、以临床技术为导向的内窥镜器械研发、内窥镜诊疗新技术新标准开发与临床应用三大重点任务,聚焦高端医疗器械领域 “卡脖子” 难题,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路径,成为集聚高端人才、攻克核心技术的重要产学研载体,为推动内窥镜产业国产化、提升区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团队研发的国产细胞显微内镜突破超分辨率成像壁垒,成本较进口降半,诊断精准度提升;3D个性化气道支架入选省“研审联动”首批试点;联合沪企设四省边际医疗器械创新研发中心,加速成果落地。

中心实验室团队


这支由14名博士和6名硕士组成的精锐科研力量,近两年斩获5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成果入选国际顶刊。

他们深耕衰老干预临床研究,探究神经疾病机制,阐释中药药理;推动新型诊断技术、干细胞治疗等成果向临床转化,为多种疾病寻找新疗法。

温度服务 爱心接力

门诊药房“37℃温暖守护团”


这支团队由省级青年文明号的27名医护组成,以持续七年的爱心接力诠释医者温度。

2013 年,他们为常山招贤镇一户贫困家庭“龙凤胎”启动“五个一”爱心长跑:一份助学金、一套新文具、一次定期家访、一份健康关怀,和一个互通心声的温暖树洞。

助学金从小学延续至大学,2020年秋,爱的种子破土成长,小龙考入大学获奖学金,小凤顺利工作,奖状墙成了命运改写的见证。这份坚守被团市委列为“橙色接力”公益典范,感召着更多人加入爱的传递。

“天使小蜜蜂”爱心团队


神经内外科党支部自2012年起,便与市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开展了“关注特殊儿童,温暖无声世界”爱心帮扶活动。

2019年,在支部全体党员及热心市民的爱心捐赠支持下,设立了“天使小蜜蜂奖”,旨在持续激励特殊学子潜心向学、努力成长、掌握生活技能,创造幸福人生。

截至目前,“天使小蜜蜂奖”爱心团队已成功资助170余人,累计发放善款5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