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切到半切,73岁郑奶奶点赞“天花板”级胃癌手术
文章来源:胃外科 作者:余春 点击数:159 更新时间:2025-07-18
查出胃癌,就意味着要失去整个胃吗?
郑奶奶,73岁,来自衢江,因多日胃部不适,前往当地医院做消化内镜检查,结果在胃贲门处发现一个 2厘米大的凹陷性溃疡,活检证实是恶性程度较高的低分化腺癌。
幸运的是,经超声内镜和CT评估,显示肿瘤相对早期(T2N0M0),且位置靠近胃的上端(贲门)。当地医院考虑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或近端胃切除(切掉胃的上3/4)手术。
得知要切除大部分胃,郑奶奶寝食难安。
多方打听后,家人陪同郑奶奶一起,找到了我院胃外科副主任余春,寻求更好的诊疗方案。
余春仔细查看检查报告并询问郑奶奶病史,发现虽然癌细胞恶性程度高,但肿瘤属于早期,同时位置比较高、早期、没有明显淋巴结转移迹象。
“全胃切除并非唯一选择!”余春组织胃外科、消化内科、麻醉科专家团队综合评估后,给出更适合郑奶奶的手术方案。
胃肠病中心主任、温医大驻衢专家闫竞一建议,通过腹腔镜下经腹膈肌入路,左进胸近端胃切除,基于管状胃的右开襟单肌瓣成形术(tbROSF),只切除肿瘤所在的胃上段(贲门及部分),保留下半部分胃(残胃)。
该手术切除部分胃以后,再进行消化道功能重建,吻合食管和远端胃,吻合口表面再覆盖胃壁的肌瓣,有利于患者术后营养保护。
借助消化内科的精准定位与麻醉科的保驾护航,闫竞一主任医师团队顺利完成了手术,并在全腔镜下重建了消化道,最终只在体表留下约3厘米的小切口。
术后第六天,郑奶奶进食白粥,第11天顺利出院。从起初的寝食难安,到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郑奶奶感慨:“手术做得这么好,太感谢你们了!”
据了解,“腹腔镜下经腹膈肌入路,左进胸近端胃切除,基于管状胃的右开襟单肌瓣成形术(tbROSF)”,在业界堪称保功能胃癌手术“天花板”!它是在其前身——国际前沿的Kamikawa吻合术基础上改良而来。
通过纯手工吻合,保留胃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和食管反流等并发症,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为贲门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手术需要在食管裂孔(胸腹腔交界处一个很小的通道) 里进行精细操作和缝合,极其考验医生技术和团队配合。
科 普
1 tbROSF适用人群
一、标准适应证
(1)早期胃上部癌,切除后保留远端 1/2以上的残胃。
(2)肿瘤大小≤4 cm 食管胃结合部癌。
二、扩大适应证(需经医生严格评估)
(1)部分中期(cT2~3期)胃上部癌患者。
(2)高龄(如>80岁)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提高生活质量,可酌情选择。
2 tbROSF技术优势
一、纯手工“造门”
利用患者自身的胃壁组织,纯手工缝制一个活瓣(单肌瓣),覆盖在食管和残胃的接口上。这个活瓣就像一个 “单向阀门”:允许食物顺利从食管进入残胃,阻止胃酸和食物残渣反流回食管。
二、极致微创
在腹腔内进入胸腔完成全腔镜吻合,创伤小,恢复快。
我院胃肠病中心常规开展各类高难度胃肠微创手术(腹腔镜/机器人胃癌根治、各类保功能重建、极限保肛等),胃癌微创率超80%、大肠癌微创率超90%,均处于省内领先水平。中心致力于用精准外科、功能保护、微创美观的理念,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生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