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医援沪医疗队的力量与温暖

文章来源:衢州日报 作者:赵凯怡 徐莉 袁佩 点击数:1830 更新时间:2022-04-20

4月3日,四省边际中心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50名医护人员接到上级主管部门指令后迅速集结,奔赴上海疫情防控前线。

为血透患者开展CRRT(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应急透析替代治疗、在方舱医院救治患者、在社区街道为居民采集核酸……他们用实际行动牢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屏障,彰显37℃“最有温度”的医院形象。

“你们浙江的小姑娘真了不起,下次穿刺还找你!”

4月2日,衢州市人民医院护士张金丽随浙江省血透医疗队先行抵达上海浦东医院,为患者开展血透治疗,又于近期转战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CRRT治疗。

5点半起床,6点从酒店出发,7点到达医院,穿戴好防护装备进入病房,搬运上机物资,机器预充,终末消毒……连日来,这样的工作流程,张金丽已烂熟于心。

CRRT治疗不同于血透治疗,对护士的专业技术要求相对更高,需要护士时刻警惕设备运转,遇到凝血等突发状况,能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并解决。此外,CRRT的机器设备较血透设备多出了4副管路,所需要的液体和排出的废液也更多,特殊时期,这些都需要护士自己搬运。

“每位患者有8袋置换液,2升一袋,之后排出的废液也都由我们统一搬运。”张金丽介绍,医院共有150多台机器设备,主要接收浦东和浦西封控区的血透患者,“患者出来一趟很不容易,在他们耐受的前提下,我们安排患者透析5到6个小时,尽可能延长他们的透析时间。”

张金丽工作十年,曾在ICU、血透室工作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患者穿刺却还是头一回。“前几天上海最高温度达33℃,我们换好防护服就全身湿透了,护目镜上全是雾气,加上戴着三层手套,有时候真的很难摸到患者的血管。”张金丽说,在患者的理解与配合下,她为患者按摩血管,充分扩张,最终成功穿刺。

“真的不好意思,耽误你们下班了。”4月14日,58岁的王阿姨比预计到院时间迟了近一个小时,她十分歉疚,但是张金丽毫不介意,依旧认真地为王阿姨穿刺,确保她尽快上机。

随着机器的运作,管路中的液体流动了起来。王阿姨用浓浓的上海口音为张金丽点赞:“你们浙江的小姑娘真了不起,穿刺一点都不痛,下一次透析还找你。你们的到来,真的让我们安心了很多。”

“这是一位很乐观的阿姨,已经透析了22年,再过半年就能等到肾源了。”这份沉甸甸的肯定让张金丽百感交集,她没想到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医患之间互相体谅、互相鼓励,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希望通过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上海能早日战胜疫情,期待重游繁华的上海!”

“医生叔叔,我们可以当志愿者吗?”

4月3日,衢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卢滔和队友抵达上海临港方舱医院。作为衢州市援沪医疗队队长,卢滔前期参与了方舱医院建设,开舱后又作为浙江省援沪医疗队一队专家组成员负责患者诊治,同时担任方舱临时党支部纪检委员。

在支援上海前,卢滔支援过绍兴,之后又在医院留观病房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方舱里收治的基本是轻症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实行六班倒,每人在舱内工作4小时,卢滔与队友负责的辖区有616张床位。对他来说,工作不算太难,但十分琐碎,“除了诊治患者外,我还要组织开会布置院感防控,与队员沟通交流心理状况,联系调配物资等。”连日来,卢滔一直处于连轴转的工作状态。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安慰患者的负面情绪也是一项必备技能。上海市民陈女士4月7日一人进舱,每天都想着早点出舱,看着身边的病友陆续康复离开,她的内心更加焦躁。

“阿姨,请安心在舱内治疗,您恢复得越来越好了,我相信您马上就可以出院了。”卢滔来到陈女士床边,弯下腰耐心地安慰道,“只要符合出舱要求,我们第一时间安排您回家。”4月14日,陈女士成功出舱,离开前,她向卢滔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叔叔,我们可以当志愿者吗?”由患者自发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是方舱里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小学生俊俊(化名)和爸爸妈妈在方舱接受治疗,俊俊活泼懂事,也渴望加入志愿者团队。

“当然可以!”得到卢滔肯定的回答后,俊俊一家做好防护,并在衣服上贴上红色的志愿者标识,每次发饭,爸爸妈妈在前面推车,俊俊就从车上拿饭递给患者。俊俊觉得,这是一段特别的经历,他在党旗下,表达了自己对浙江省援沪医疗队的敬意,“很感谢浙江省援沪医疗队对我们的帮助,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也要帮助别人。”卢滔也与这个有爱的家庭互留了联系方式,期待疫散再聚。

在方舱里,卢滔还遇到了自己的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感染病学科带头人俞云松,以及同门师姐,大家常常探讨诊疗方案;回到酒店,卢滔还会和衢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彭春仙通话,沟通两边的患者情况。

“爸爸虽然很少陪伴我,但他医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看着儿子写下的小诗,卢滔既骄傲又心疼,也意识到有好久没和孩子联系了,“希望早日回家,好好补偿他们。”

“回去好好居家观察,注意防护!”4月12日,卢滔与队友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护送辖区首批176名康复者坐上返程大巴。连日来的奋斗迎来了收获,也将他们的疲惫扫去了大半。当天,42名衢州市援沪医疗队队员在疫情一线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注意防护!我们所有人都要安全回家!”

4月7日,衢州市200名支援嘉兴的医护人员,在衢州市援沪核酸采样医疗队领队、衢州市人民医院纪委书记曹敏的带领下,连夜转战上海。

“接到援沪指令当天,省卫健委专家就连夜组织我们再次培训防护服穿脱、酒店驻地管理、车辆消杀、采样‘六要七严禁’,将感控落到实处,确保万无一失。”衢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护士长舒俊英是团队的“大管家”,整理、分发物资、分派任务、做好后勤保障,她尽心尽力。

“清晨6点从嘉兴前往上海,结束任务返回嘉兴已是晚上6点多,每天坐大巴往返约4小时路程。”衢州市人民医院护士张雪丽说,在浙江省卫健委的统一安排下,他们往返于嘉兴与上海之间。

最近,上海的天气阴晴不定,或艳阳高照,或疾风骤雨,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连续奋战五六个小时后,面屏下,是一张张布满勒痕的脸;手套下,是一双双发白起皱的手……“每天我们至少有1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拉,穿上纸尿裤是工作常态。”张雪丽记得,那段时间最高温度有34℃,很多队员都出现了中暑的症状,却没有人叫苦喊累。

在上海长宁区武夷路悦达花苑小区,9名业主自发组成志愿者团队,在小区内消杀。“志愿者很热情,帮忙指路、维持秩序、扫码登记,大家配合很默契。”张雪丽说,有一位50多岁的大叔,平时爱摄影,精心记录下了他们的采样工作。镜头里,医护人员与当地志愿者相互作揖,表达谢意。

“注意防护!我们要安全回家!”除了核酸采样外,张雪丽还跟随领队到各个点位巡查,确保队员们防护到位、操作规范。“安全是重中之重,巡查点位近的只需要走五六分钟,远的骑车要一个多小时。人生地不熟,我们就拿着手机找地点。” 张雪丽说,有时搭上了一辆三轮“敞篷车”,他们能开心好一会儿。

休息的时候,张雪丽也会想起家里的两个孩子,不知道他们吃的好不好,有没有想她,一岁多的小儿子生病有没有好些……“忙起来真的顾不上联系他们,等我空下来,他们可能已经休息了。”张雪丽说,4月8日和家里视频,小儿子以为她就在门外,哭着开门喊妈妈,她心疼得说不出话,赶紧挂断了视频,“我很想尽快回去抱抱孩子们,我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一定可以早日战胜疫情。”

“我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严把院感防控关,绝对不能突破底线,把大家平平安安地带回去。”作为领队,曹敏喊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好防护!防感染!”到上海的第一天,她就把嗓子喊哑了。为了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曹敏制定了一系列外出采样规范要求与驻地酒店闭环管理制度,以有力举措确保监督不掉线,同时还要做好队员的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工作。

据悉,在衢州市援沪核酸采样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努力下,每日的采样量可达3万多人。“疫情之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责任,作为医务工作者敬畏生命、救死扶伤,义无反顾地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正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暖心的细节不胜枚举,一句感谢胜过千言万语,曹敏说,大家的付出也得到了上海市民的认可,有退伍军人的鞠躬致敬与道谢,也有志愿者用心制作的视频,“愿疫情早日散去,所有美好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