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洽的医患关系比医疗技术更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来源: 作者:汪永梅 点击数:12699 更新时间:2017-05-17

锡耶钠之行第10天--3月17日
    到科室上班的第三天,感触最多的还是他们的人文关怀,以及与患者无缝隙的沟通交流。国内的医生每天有写不完的病程记录、开不完的治疗医嘱;护士每天都忙于做不完的治疗、输不完的液体和采不完的标本。
    而这里,医生的病程录简洁、明了,输液、治疗的医嘱少之又少,他们主张“能口服尽量不静注”。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坐在病房里与患儿及家属“闲聊”。护理治疗的工作量,大概也只有国内护士的1/3,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和指导。
    医护人员对患儿都极有耐心,治疗前护士陪着患儿说话、抚摸他。在无陪病房,患儿母亲可以定期来陪伴,若母亲不能过来,护士需定期进抚摸拥抱。有认知的患儿在进行诊疗操作的时候,必须在他们接受的情况下进行,在进行穿刺等操作时享有无痛的权利。更令人称奇的是,儿童享有的权益保护内容,医院内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者向家长详细介绍,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印发专门的卡通画册让孩子们了解。画册中怎么写的,这里的医护人员就是怎么做的。
    今天,一位三级医生为一名伴有胸腔积液的患儿做肺部B超检查,我和另一位中国医生一起前往观摩。这是一名4岁左右的小女孩,医生首先告诉她需要把她的上衣都脱掉才能更方便检查,但是我们两位来自中国的医生会在边上观看整个过程,她是否愿意?她很腼腆地看着我们,然后点点头同意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医生拿着B超机探头,将粘有耦合剂的探头伸到她面前,请她摸一下耦合剂。小女孩小心翼翼地伸出一个拇指,充满好奇地摸了一下,然后倒抽一口凉气“嘶”。医生马上告诉她,等会做检查的时候就是这种凉凉的感觉,请她不要害怕。也许更多时候,孩子的哭闹并不是来源于疾病的痛苦,而是来自于对医院、病房,对医护人员、对医用器械的陌生和惧怕。
    整个检查过程中,妈妈握着孩子的手静静地守候在一旁,医生不断地鼓励和赞赏着孩子的勇敢,孩子没有一点挣扎和抗拒。对孩子隐私的关注、自主权利的尊重、体验告知及鼓励,在这一小小的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因为如此,医护人员也赢得了病人的充分信任与尊重,他们相信:医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即使穿刺没有成功,即使采血采了好几次,他们也相信护士已经尽力了。所以每次查房、每项操作结束后,父母们都会请孩子跟他们一起对医生护士说“Grazie”(谢谢),即便是对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黄皮肤黑眼睛的“外国人”。
    在科室里,医生、护士和患儿、家长之间是和谐融洽的,处处可以看到他们像朋友一样的坐在病房里谈论病情、治疗方案,其良好的医疗运行模式及工作理念,我想应该是医患关系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应该也是较医疗技术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吧。
(医院病人和医务人员十分注重个人隐私保护,所有涉及到病人的均不允许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