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在爱心的感召下踏实前行

文章来源:衢州日报 作者:腊莎 刘东升 点击数:4133 更新时间:2015-11-03

  在病魔面前,生命的脆弱让人无奈,脏器衰竭夺去了千千万万个鲜活的生命。幸运的是,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给许多终末期脏器衰竭的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在衢州市,就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生命延续。他们有的在亲人生命走到尽头时,强忍悲痛决定无偿捐献亲人器官;有的穿梭于白天黑夜之间,搭建起捐献者和器官衰竭者之间的生命桥梁。
  他们就是“生命接力”团队(10月22日4版报道)。在这个团队中,他们既有来自医疗单位的白衣战士,也有来自红十字会的专职干部;有来自工矿企业的普通职工,也有来自农村基层的淳朴农民……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分布在三衢大地,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更多生命得以延续。
  感动,
  24次捐献挽救了67条生命
  2012年6月11日,17岁的开化少女徐雨文因病去世,承受丧女之痛的同时,母亲徐萌仙无偿捐献出女儿所有有用器官,让4名病患重燃生命之火,至少2名失明者重见光明。这是衢州市第一例、全省第31例器官捐献。
  事隔近3个月后,52岁的衢江农民邵朝龙遭遇意外不幸身亡,他的家人忍痛捐出他的所有可用器官,被浙医一院成功移植到了3名受助者的身上;之后,毛水花、刘斌、傅双泉、刘春生、吴永志、方仙远、阮松仁、张京君……
  我们都为他们的行为而感动。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有24例器官捐献者,他们挽救了6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为至少30位眼疾患者送去了光明。虽然这些数字看上去不大,但每一例都凝聚着捐献家庭的爱心和劝捐员的艰辛。“每一例捐献,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来自衢州市红十字会的器官捐献协调员吴菲,参与了每一例器官捐献的过程。
  艰难,
  来自传统观念的误解指责
  中国古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当初,衢州市首例器官捐献者徐雨文的母亲徐萌仙,提出要捐献女儿器官时,受到了众多亲邻的反对,并认为这是“卖女求荣”。但是,她始终认为:“捐了,文文可以救别人,让其他人不再承受她这样的痛苦。”
  我市第24位器官捐献者的父母,在谈到捐献孩子器官时说:“孩子长那么大了,还没有承担过社会责任,就让他在生命结束时,为社会做点事吧!”
  但让人遗憾的是,徐萌仙至今都没有回到村里,她也不知道村里人现在是否已经理解了她。
  去年年尾,许多家庭都在团圆,而对来自开化的王家两兄弟来说,却是个和父亲诀别的不眠之夜,耳里还回荡着乡邻的指责。他们想不通,为何捐献器官救人的善事,竟变成他人口中“卖器官发财”的误解。为了给移植患者继续生存的希望,两兄弟顶住世俗压力,仍决定捐献。后来,老人的肝脏、肾脏分别被移植到三人体内。
  “听到父亲的器官顺利移植,也没那么委屈了,希望他们带着父亲的器官好好活下去。”对于未来,王家两兄弟没有想得太远。“希望大家真正了解什么是器官无偿捐献,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
  不仅仅是捐献家庭很可能被人误解指责,劝捐员面对“死有全尸”的传统观念时,也要遭遇指责与咒骂。“有时候无论多耐心的解释,都无法换取患者家属的信任和理解,我们又无奈又遗憾。”衢州市人民医院ICU主任张伟文坦言,作为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一直都在与传统观念抗争。
  转变,
  有人主动提出了器官捐献
  万事开头难,在医务人员和劝捐员的努力下,器官捐献从一件无法接受的、不可能的事情,渐渐变成了被更多人接受的可能事情。随着一例例移植的成功和大家对捐献的理解,如今,直接将劝捐员关在门外的人少了,主动提出器官捐献的人多了。
  去年9月,家住衢州的小何一家平淡的生活被一场车祸打破。即将大学毕业的小何骑电瓶车外出,一辆面包车撞上了电瓶车,小何脑部受到重创。经过救治,小何的情况不容乐观,被医生告知“没希望”时,全家人悲痛欲绝。
  就在一家人开始接受小何即将离开的事实时,他的父亲提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建议:捐献小何的器官。“孩子是不行了,把器官捐出来还能给社会做点贡献。”在等候手术的时间里,小何的父亲告诉医生,自己在电视上看到过器官捐献的新闻,就提出这个想法,并做通了全家人的思想工作。
  “孩子虽然不能活下去了,但把器官捐出去救别人,也就相当于他一直活下去,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小何的母亲说。
  还有来自开化的小于,只有20来岁的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因为畸形脑血管瘤陷入了深昏迷,他的父亲得知小于将永远天人相隔时,强忍着悲痛,做出了器官捐献的决定,并提出了遗体捐献,成为了衢州市首例器官、遗体双捐献的人。
  正是因为每一位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这样的大爱之心和崇高品德,才得以一遍又一遍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世俗观念,也让生命之花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绽放,续写了大爱之城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诠释了平凡的伟大和朴实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