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黔一家亲,衢医献真情——写在对口帮扶六枝特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后

文章来源:感染科 作者:卢滔 点击数:7440 更新时间:2019-08-01

时间回到3个月前……

告别家人,心情很复杂,虽然有些不舍,但我还是踏上了远去的火车。上车后,我在微信上记录下当时的心境,“终究还是踏上了这趟援贵的列车,有人说离家远了,有人却认为离家更近了,希望带走些思念,但却总带不走离愁”。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能够有这么一次贵州对口支援的经历,毫不夸张地说此次帮扶是我人生收获最大的经历之一。

5月的衢州,天气已经渐渐炎热起来,但5月6日,当我走下和谐号动车时,迎面扑来的竟然是丝丝凉意,居然还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凉都”,从安顺驱车赶往六枝特区,一路是葱葱郁郁的绿色,大山一座连着一座大山,屹立在公路两旁,伴随着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纷纷在向你招手,已经张开温暖的怀抱在欢迎着我们。在高速上经过约1小时的车程后,终于来到了我曾多次在脑海中想象过的六枝特区人民医院。

六枝特区属六盘水市辖区域,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中国凉都”六盘水市的东大门,是中国唯一以“特区”命名的行政区划。作为浙衢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派驻的帮扶医生,与派驻的其他三位专家一起,将在六枝特区人民医院开展3个月的对口帮扶支援工作。

与大多数医院相似,感染科楼永远独立在医院的一角,却承担着六枝特区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任务,为六枝特区结核病定点医院。

感染科江主任稍年长我3岁,年轻有为,主攻肝病,深得科室人员敬重。以后的日子,我都以“江哥”称呼他。第二天,在和感染科医护人员相互介绍后,便真正进入了角色。我心里暗暗提醒自己,这里是我未来3个月工作的地方,我一定毫无保留的做好对口支援帮扶的工作,绝不是“走过场,完成任务”。所以,为了拉近大家之间的距离,我特意强调,“我希望大家叫我‘滔哥’,别叫我‘卢老师’,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我希望尽快融入这个陌生的集体,积极参加科室医疗救治工作。接下来,我的工作安排便“出炉”了。按科室要求参与二线值班,值班期间共同参与积极抢救危重症患者。开设肝病感染科门诊,时间定为每周一、二,协助科室主任做好感染科门诊工作。除门诊时间外,均参加科室查房,规范三级查房制度,并组织科室内疑难病例讨论,及时了解掌握病情,并希望通过病例讨论,提高科室医务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疾病诊治水平。协助科室二线医生参与院内会诊,在会诊过程中以详细分析和讲解的形式,提高感染性疾病诊治能力。针对感染科诊治疾病特点,每周工作日早上交班及晨会后均组织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诊治分析及胸部CT阅片,并对分析进行总结,以此提高科室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阅片的能力……

第一次参加全院会诊……

这是到达医院的第3天,一名全身多处复合伤的危重症患者不慎从约7米高的楼上坠落,造成胸椎、腰椎、骨盆等多处骨折,肝、肺、脑挫裂伤,病情十分危急,被紧急送往六枝特区人民医院救治。准备手术期间,患者却出现了发热,被迫暂停手术。

与我同期抵达支援的刚好有我院脊柱外科的蒋曙医生,他到达科室了解情况后便拉上了我。“卢滔,外伤骨折我来处理,但你必须马上把感染给我搞定,时间上不能再允许拖太久了”,蒋老师半开玩笑半严肃地对我说。其实,我知道,蒋老师是我们本次援贵的组长,深知这是我们对口支援的“第一仗”,意义和责任重大啊。但内心确实有些担心。担心什么?诸多的不熟悉,环境、化验、检查、药物……但蒋老师立即组织了医院医务部、护理部、骨科、感染科、ICU、手术室等进行全院会诊,详细研究病情,制定抢救方案。事后得知,这是医院最为正式和正规的一次全院会诊。

我从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鉴别及治疗等方面条理清晰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是我们援贵第一次处理危重病患,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多的是医院,不给大家带点厚重的“见面礼”,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后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患者的感染很快就被控制了,手术也非常成功。

雨夜中的电话铃声……

在贵州的第2个月。6月15日傍晚,刚好是周六,我和神经内科王进华医生在宿舍各忙各的,翻翻专业书、看看最新的专科指南和专家共识,偶尔也聊聊天。

突然,王进华老师的手机铃声想起来了,对于我们医生来说,心里总是一惊。“坏了,可能是医院里有急诊”,我俩心里默默地念着。果然, ICU有个颅内血管畸形手术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不平稳,意识水平下降,需要他立即赴医院会诊。王老师倒是神速,瞬间穿戴好一切,关门前特意提醒我,一定要等着他,一起吃晚饭,叫我安心等他电话,应该会很快的。就在我饥肠辘辘的时候接到了电话,“卢滔,你还是赶紧过来一趟吧,患者肺部情况不是很好,需要你过来看看”。

医院ICU位于内科大楼四楼,走廊比较长,但灯光明亮,人们都已经离院了,走在上面能清楚地听见自己粗大的呼吸声和急促的脚步音。ICU叶主任和王进华已经在门口焦急的等待着了,从两位老师的眼神我似乎可以发现一丝紧张的神情。没等我说话,叶主任便向我递上白大衣、帽子和鞋套。叶主任抓紧一切时间,在走向医生办公室的途中已经有条不紊的汇报了患者的病史情况,“患者术后意识不清,血氧饱和度下降,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随时有生命危险”,时不时王进华还在旁边补充。这种默契程度,真看不出我们是来对口支援的,因为平素彼此并没有工作生活的交集。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正是我们医生在面对疾病前的真实状态吧。我把它称作“职业默契”。

“呀!!”,我抓住了叶主任汇报病史的重点,心里暗暗担心起来“手术时间偏长,会不会存在窒息情况?”。“我们先看看患者胸部CT片吧”,我尽量稳住自己紧张的情绪,以免影响自己对疾病的判断,平静的回复道。果然,我在仔细阅片后,说出自己的理由,觉得符合自己的判断。再到床边看看患者的一般情况,其实自己心里有底气了。

我不经意的冒了一句,“叶主任,你们有气管镜吗?我想做气管镜看看,顺便处理一下气道”。叶主任给了我肯定的答复,但似乎看得出他还是有些担心。说干就干,我们立即做好气管镜检查前的准备。

虽说是胸有成竹,但我总是希望保证医疗安全。所以,再次给予患者镇静后,我反复交代,要求王进华帮我注意关注心电监护上的生命体征,尤其是血氧饱和度。神经内科李本东医师负责连接负压吸引并关注,以防脱落。叶主任和护士在旁边协助我。进入左主支气管,视野突然模糊,反复回吸及冲洗,大量脓性分泌物完全阻塞左主支气管,负压吸引这时候没用了。“卢滔,血氧饱和度只有75%”,王进华着急地告诉我。

我迅速拔出气管镜,连接呼吸机,患者血氧饱和度慢慢就上来了。叶主任协同我冲洗气管镜,但分泌物实在太浓稠了,只能用无菌纤维毛刷导丝处理。终于吸尽了所有的脓性分泌物,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上来了,达100%。看着他生命体征平稳,我内心紧张的情绪终于放了下来。

看看表,转眼已经晚上8点,雨越下越大了,肚子咕噜噜的再次提意见了,正好可以去安心填饱肚子。

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有人说,累,并快乐着,但其实当晚我们是饿,并快乐着,仅仅是用自己的一点点特长体现人生的价值罢了。

在六枝特区人民医院这3个月,如此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通过此次对口援助工作,我与对口支援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和友谊,相互得益,互助互长。根据医院感染科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帮助年轻医生建立科研思维,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点,把我的科研成果及技术与科室人员交换意见,为进一步加强科室科研能力提供帮助。一起工作和生活,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与患者更好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患者依从性更好。他们的团队协助、吃苦耐劳、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光荏苒,我在六枝特区人民医院感染科3个月的帮扶工作即将结束了。拳拳赤子心,戚戚离别声,依依不舍情,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真切地、近距离地体会到同志之情和医师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之情,深为触动,深受感动!眼前仍不断浮现出令人难以忘怀的情景:全院培训《如何设计有效的抗菌治疗方案》,第一例确诊利福平耐药的肺结核(RR-Tb),第一次考虑肺粘膜相关性淋巴瘤,肝豆状核变性的小姑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小伙子,病毒性脑膜炎的苗族老妈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六枝特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在感染性疾病诊治水平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

我帮扶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帮扶的脚步绝不停止。我希望人虽然回去了,但情谊永存。我们彼此之间始终建立着一座真诚的相互学习的友谊之桥。正所谓“浙黔一家亲,衢医献真情”。

最后,衷心感谢医院领导,你们的厚爱将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也衷心祝愿医院越来越好!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卢滔
2019年7月24日星期三



医生简介

卢滔,男性,1982年8月出生,研究生学历,我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入选衢州市“新115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中国防痨协会第十一届(2019年)结核病临床专业分会委员,浙江省中盖结核病项目临床专家组成员,浙江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分会青年委员,衢州市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兼秘书。于2019年5月6日开始对口支援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人民医院感染科,时间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