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医”事】“诚恳行医,要把好的技术用于人民”

文章来源:宣联处 作者:徐莉 点击数:4202 更新时间:2019-08-16

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位九旬医师用自己近五十年的从医经历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这位医师的名字叫来珥珍,来自我院妇产科,50年代初从医,80年代末退休,退休后返聘一直工作至90年代末,至今已有九旬高龄。

数日前,来珥珍的儿子董先生整理照片,发现了母亲当年在我院工作时留下的老照片,虽已时过境迁,但透过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老人回忆起往日从医的点点滴滴,同甘共苦过的同事,潜心带教过的学生,倾力帮助过的病患……每一张照片背后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清晰可见,仿佛就在昨天。

50年代初,杭州高级医专毕业后来院

条件艰苦,但做助产士的日子充实快乐

1951年,来珥珍从杭州高级医专毕业,当时,正值解放初期,百废待兴,而我院(当年的浙江省立衢州医院)也在成立初期,因为本地缺乏专业的医师护士,来珥珍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护理人才被分配到了我院实习。

来珥珍工作时

一年的实习期不长不短,但对来珥珍来说并不容易,因为老家在杭州,刚来到衢州工作时,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环境陌生,无论工作生活,都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她积极乐观,很快就融入了新的环境。

和来珥珍一起分配来院的实习生都是来自外地。他们背井离乡,举目无亲,当时的居住条件有限,宿舍阴暗潮湿,十分狭小,实习生的日子确实艰苦,幸运的是几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住在一起,有共同的话题,有时会到对面宿舍串串门,让她们渐渐适应了当时简陋的条件,陌生的环境。

建院初期,当时妇产科人手少,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来珥珍和同伴们毫无怨言,有时好不容易轮到一次休息,也会担心科室忙不过来而跑回医院看看是否需要帮忙,“条件苦是苦的,但是大家心在一块干在一起,都是自觉自愿,一点不计较,很充实也很快乐。”回忆在妇产科工作的那段艰苦的日子,来珥珍甘之如饴。

一年后,实习期满,来珥珍表现优异,医院领导要求她留下来,不要回杭州了。就这样,来珥珍作为一名妇产科助产士留院,在岗位上兢兢业业、踏实肯干,1956年末,来珥珍就被任命到当时的衢县妇幼保健所当所长。

从助产士到妇产科医生,

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

1958年,来珥珍到衢县妇幼保健所任所长一年后,恰逢金华医学专科学校医疗系招生,好学上进的来珥珍立即报名考试,顺利录取,此后,她在金华医学专科学校医疗系刻苦攻读,三年后完成学业,也完成了自己从一名助产士成长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转变。

“五六十年代,医疗条件有限,很多产妇没有到医院待产的意识,一把剪刀生孩子是根深蒂固的老观念。她们大多是自己在家里生,有些请个接生婆过来帮忙,这种环境下生孩子,容易感染细菌,一旦难产、大出血,根本来不及抢救。” 来珥珍对当时产妇安全意识的匮乏十分担忧,深深地意识到老百姓的观念需要转变。

来珥珍回忆,刚坐门诊头几年,医生还是经常到产妇家里去接生的,遇到的困难确实很多,那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发生大出血,因为能带去的医疗器械十分有限,一旦有突发情况,缺少足够的抢救器械,就没有足够救治能力,产妇和孩子就危在旦夕。从一开始独自一人出诊,到后来有助产士协助,为了产妇和婴儿的安全,她一直坚持向产妇和家属宣讲产褥期卫生保健知识,科普多了,老百姓就记住了,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孕妇选择到医院待产,在家里生孩子的少了,产妇分娩时大出血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我很欣慰通过不断努力改变了一部分孕妇选择在家里生孩子的老思想、旧观念。”来珥珍说。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在许多不孕不育多年的患者心里,来珥珍就是她们的“活菩萨”,“送子观音”。

七十年代初,航埠一户农家,夫妻俩结婚18年仍膝下无子,慕名找到来珥珍诊治。耐心询问,仔细诊查后,来珥珍排除了炎症因素,判断是输卵管堵塞造成不孕,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治疗,当夫妻俩再到来珥珍门诊的时候,农户妻子告知月经没有了,经检查,确诊怀孕。农户夫妻俩感激不尽,当孩子出生后,夫妻俩为了表达谢意,经常带着孩子来看望来珥珍。

帮助过的患者越多,来珥珍的名气越大。慕名而来的患者不计其数,有的专门从金华过来找来医生看病。

“哪有什么灵丹妙药,患者来看病多是求子心切,多给一些安慰,帮他们找到病因,再对症治疗,自然而然就有了。” 尽管已造福无数家庭,但说起这些经过她诊治后顺利得子的患者,来珥珍是满脸的谦和。

她手上救治过的人太多太多。有时候,来珥珍遇到诊治过的患者,自己都叫不上名字,患者都会亲切地叫上一声“您好,来医生”,孩子也会喊一声“来奶奶好。”来珥珍说,“时间久了,的确想不起这些产妇的名字,但听到他们对我的称呼,看到可爱的孩子,确实挺欣慰的。”

儿子说“妈妈对病人比对家人好。”

对工作无怨无悔,对孩子多了一份愧疚

都说“医生的孩子自生自长”来珥珍的三个孩子也不例外。尤其是最小的儿子从小体弱,即便如此,来珥珍也没有给予他多一些关心照顾。来珥珍的丈夫同样在卫生系统工作,五十年代初血吸虫病肆虐,丈夫老董作为衢县首任卫生科(局)长,一心扑在消灭血吸虫工作上,从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整整三十余年,一直在农村奔忙。

丈夫忙,孩子小,白天上班就把孩子托给邻居照看,要是遇到值班,来珥珍只好把小儿子带到医院,遇到出诊了,就把孩子放到婴儿室。在儿子小董眼里,妈妈对病人比对家人好。

回忆起童年,小董说的最多的就是小时候很少看到爸爸妈妈,他们不是上班就是开会,再就是送药下乡、巡回医疗,好几个月不回家,小董很小的时候就自己洗衣服,自己玩,有时候夜深了,别的小朋友都被爸爸妈妈领回家去,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县委大院门口,因为这里有路灯,家里就他一个人,他害怕。

印象最深的是,一天深夜,妈妈接到航埠医院的急诊出诊电话,一个产妇大出血马上需要急救,小董因为害怕一个人在医院,硬是睁开睡意浓浓的眼睛跟着妈妈坐上救护车,那时候,救护车副驾驶位置窗外挂着个铜制的铃铛,作为开路的警报器,来老还需时不时拉打着以提醒路人和车辆避让,听着叮叮当当的声音,年幼的小董反而觉得安心,因为有妈妈在身边。

说起孩子,来珥珍说自己个人得失真的不重要,工作再苦再累她也无怨无悔。唯独对孩子,她深深地感到愧疚。

如今,我院几位年资较高的老护士说起来珥珍医生仍是记忆犹新,八十年代中期,当她们还是金华卫生学校的学生时,作为衢州教学点授课老师的来珥珍曾担任过她们的班主任,说起来珥珍,最多的就是“来老师性格好,待人温和”“来老师教学严谨,生活上对学生也十分关心,就像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般。”现在,当年的学生也到了快退休的年龄,说起来老师当年的培育之恩,她们感恩于心。

来珥珍:第二排(左二)

时光如梭,弹指一挥间,匆匆数十载转瞬即逝,问起来老一辈子行医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一个人一辈子人品最重要。当医生为的是治病救人,人品要对得起医生这份职业。希望医院越办越好,医生护士勤勉从医,诚恳行医,把好的技术留给人民。”来老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