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最美选手”:医生救人还跑完了全程

文章来源:宣联处 作者:曹敏 点击数:2920 更新时间:2016-03-24

    “18公里处,有人倒下,正好他经过参与抢救,稳住局面,直到救护车来,才投入比赛。由于长距离奔跑后又突然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救人,他自己的膝盖收到一定的影响,最终坚持完成了整个比赛!”
    3月20日,在兰溪乡村马拉松赛上出现了一名“最美选手”,他就是衢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退休医生王建儿。
    平时酷爱运动的王建儿是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赛事,在比赛行进中,他突然看到赛道左侧前方有一位运动员双手抱头,跪在地上,旁边站着一位志愿者在打电话。凭着多年的急救经验,王建儿感觉不对,马上离开赛道,跑到那位运动员身边。这时,只见运动员抱头的双手突然松开,面朝下倒地,不省人事。
    “我是医生,让我来看看!”王建儿连忙蹲下,将运动员翻转身放平,发现他双眼紧闭,口吐白沫。王建儿立即将他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保持呼吸道通畅,触摸颈动脉,发现颈动脉搏动稳定,判断这位选手很可能是因低血糖、体力透支或者癫痫病致晕厥,又考虑有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所以他进行了初步判断和必要的紧急处置,直到急救车赶到。
    王建儿与年轻的急救医生进行交接,并告知自己的初步判断和注意事项后,继续踏上赛道。因为突然停止跑步并长时间蹲姿,他左膝肌肉不适,最后3公里步行到达终点。尽管如此,王建儿依然以2小时24分6秒的速度完成比赛。他的举动,也让参赛的衢州跑友倍感骄傲。
 
    其实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在集体运动中遇到突发情况并施救。酷爱运动的他,有一次去药王山骑行时,一位骑手突然晕倒,也是他做了紧急处理让该骑手转危为安。作为一名专业的急诊科医生,他说:“作为一名医生及时救护他人,是自然的职业反应。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掌握急救技能!”
 
专家提醒:马拉松不是想跑就能跑 
    案例一: 2008年11月30日,在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中,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李东方在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时突然倒地,后抢救无效身亡。当时他距离终点仅有200米。
    案例二:2012年11月18日,在广州马拉松赛上,广州一名学生选手冲过终点后直接倒地没了呼吸和心跳,医生紧急心脏按摩和电击起搏未见效。最终,该大学生选手抢救无效死亡。 
    随着健身运动热潮的到来,人们在热衷各种运动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运动伤害。近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陆续出现过多起选手在马拉松比赛中猝死事件,加上最近国内呈现井喷式的马拉松热潮,跑“马”安全问题已成为跑圈关注的热点。如何才能保障身体不在运动中受损伤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衢州市人民医院专家提醒,运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
    运动性猝死:主要是心源性猝死。此外还有脑血管意外、过度训练、镁缺乏以及温度过高或过低。 
    运动性热应激:包括热衰竭、热休克和极高热症。 
    运动性晕厥:主要包括低血糖性晕厥、过度紧张性晕厥、重力性休克等。此外,天气状况不好、运动员体温调节能力差或比赛中饮水不足也都可能导致晕厥的发生。 
    运动性水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钠血症和肌肉痉挛。
专家建议:
10种人不宜参加马拉松长跑
    没有经过全面检查身体的人;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人;在做轻微活动时感到胸部中等程度疼痛和心绞痛的人;近期犯过心脏病的人;患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人;有高血压或其他心脏病、心肌炎的人;严重心律不齐的人;血糖过高或过低的糖尿病人;过于肥胖的人。老年人参加马拉松比赛要慎重。
赛前有必要做例行体检
    赛前做心电图及运动负荷试验,咨询心血管内科医生。跑马拉松之前,应当有近半年的训练过程,慢慢加大训练量,循序渐进,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赶时髦。”
心脏猝死现场急救很重要
    心脏骤停是马拉松赛事的第一杀手,如果有选手出现意外,在场的人要立即争分夺秒地抢救。心脏发生心室纤颤时,利用电击除颤是最理想的,但在现场没有器械的情况下,可以先做胸外按压,等待救护人员的到来,为后续的抢救争取时间。
最后一公里最关键
    长跑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自己的节奏。如果出现明显的胸闷和呼吸困难、心悸(心跳不规律),骨关节或肌肉明显疼痛等,要减慢速度或停下来休息,补充水和糖,体力稍微恢复后再决定是否继续跑。尤其冲刺阶段要量力而行,不可超出机体耐受能力造成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