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如战场 上阵父子兵

文章来源:衢州日报 作者:腊莎 吾晶 点击数:4500 更新时间:2016-07-26

  医院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里,医生们与死神争夺生命,与疾病顽强抵抗,帮患者们解决各种病痛。在这个战场上,他们穿上白大褂,是共同“战斗”的战友,是携手并进的伙伴。下了战场,他们还有另一重身份,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兄弟,还有的是父子。衢州市人民医院里有不少这样的“组合”,“吕氏父子”就位列其中,他们一位是身经百战的眼科主任,一位是初出茅庐的外科医生。上阵父子兵,一起来看看这对父子兵的行医之道。

  医德比水平更重要

  “医德比水平更重要,一个医生若是从患者的利益出发,那八九不离十就是件正确的事。”从医35年,这句话一直是眼科主任吕同府所坚持的。今年53岁的吕同府不仅是医院的老前辈,更是患者眼中的老专家,耐心、细致、水平好是患者给他贴的“标签”。

  吕同府出生在永康农村,从小缺医少药的环境,让他选择了医学专业,从临床专业毕业后,分配至衢州市人民医院。因工作认真仔细,吕同府很快被当时的眼科主任“相中”,开始从事医学专业中的“精”专业——眼科。

  “眼睛操作空间小,因此眼科手术难度大、门槛高、要求高,是门不容易掌握的技术活。因为比常人多了一份兴趣和细心,自觉这是份‘量身定做’的工作。”一入眼科深似海,吕同府打趣道,从1981年入职至今,转眼已跟眼睛打了35年的交道。

  对于任何一台眼科手术,吕同府永远怀着一颗高度重视与谨慎的心,永远从病人角度考虑手术是否值得做。“小孩子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成功与否对这个孩子来说是一辈子的事;只有单眼视力的患者必须接受手术吗?他能承担手术失败的风险吗?”吕同府坦言,下手术决定前,他都会思考这些问题。这是他所理解的医德,如果一个医生对每一位病人、每一种疾病都抱以重视的态度,用心程度超越百分百,那么即使当下还是个不够成熟的小医生,日后也会成为水平很高的医者。这也是吕同府一直告诫儿子吕严涵的。

  病人是最好的老师

  在市人民医院的肛肠外科,26岁的吕严涵是大家眼中的“小鲜肉”,他好学、上进,医院前辈喜欢他;他热情、温和,住院患者也喜欢他。2014年从温州医大临床专业毕业后进入市人民医院规培,如今即将正式进入外科工作。

  谈起为什么也要学医,吕严涵说道:“我觉得当医生的老爸很帅!时刻被患者需要,有时一个电话就能帮别人解决燃眉之急,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面对当医生的辛苦,吕严涵从小就看在眼里,半夜一个电话,老爸就会往医院赶,从没有享受过一个完整的周末,过年过节的团圆更是奢侈。

  “如果学医,一辈子就有学不完的知识,很辛苦,你要有思想准备。”这是儿子选专业时,吕同府说的话。时至今日,吕严涵一直铭记于心,他一直坚信父亲的话:“病人是最好的老师。”

  吕严涵告诉记者,自己在心电图室实习时曾碰到过一个同龄的女患者,因喝下百草枯被送至医院抢救,但最后回天乏术。“亲身经历才能体会生命是何等脆弱,有时患者的经历会给你带来很深的感触。”

  大医精诚,万病回春

  2013年7月,吕同府踏上了为期一年半的援藏之行,在海拔4600米的那曲安营扎寨,一边救治西藏的白内障患者,一边为同行的各行各业伙伴的健康保驾护航。除了要克服高原腹地带来的身体不适,眼科手术也不比国内的少。受环境影响,白内障低龄化是那曲的特点,有的患者只有十几岁。“早一点手术,年轻人就能早一点看到清晰的蓝天白云。”有时,吕同府边吸氧边为藏族同胞做着手术。

  此外,吕同府还将技术留下,教会西藏本地医生,让手术可延续下去,即使他的援藏之行结束了,藏民也能继续有药可医。“把技术留下的意义比做手术要重要的多,援藏之行是我从医经历中最有意义的事之一。”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吕同府坦言,医务人员不怕辛苦,当看到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他的心情比患者还开心。在手术中,用精湛的技术让外伤患者的眼睛恢复原样,他像完成了一件巨作一样有成就感。他还有着别人没有的小乐趣,偶尔在手术室与儿子不期而遇,吕严涵还会拍照留念,这是他们紧张工作间隙独有的娱乐方式。

  “大医精诚,万病回春。”这是在儿子吕严涵毕业时,吕同府在朋友圈发的话。“惟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者方能称为‘大医’,万病回春可能是夸张的说法,但却是每个医务人员的希望。”吕同府坦言,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对儿子的期待,希望医者最终都能成为“大医”,要在医学之路上远行,惟有不断努力。